認清金銀幣中的假幣以防上當受騙經濟受損
近來金銀幣收購市場制假現象泛濫,這些制假行為在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貴金屬紀念幣作為國家法定貨幣的權威形象。以下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的假冒金銀幣,由此讓廣大金銀幣收購投資者以防上當受騙,經濟受損。
經調查得知目前市場上用偽劣手法欺瞞集藏投資者有4種手法。一些不法的收藏品生產和銷售者均為外地企業,大多選擇在滬上的書店、劇院等文化事業場所臨時租賃場地,或通過電話訂購,產品銷售多為開具外地企業的銷售發票,并且產品的銷售價格高昂,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手法一:虛假表示產品升值前景。廣告多以“走俏、轟動、火暴”等不實之詞形容產品銷售情況,宣稱“收藏前景無限、(價值)短期內必將一路飆漲”等內容,毫無依據地承諾或判斷產品升值前景,但是卻避而不談付出昂貴價格購買產品的風險。
手法二:使用他人名義涉嫌違法或侵權。廣告中有多處違禁使用“外交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郵政總局”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名義,還有多處涉及“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單位或組織的名義,也未經同意或授權,并且表述內容與事實不盡相符,存在誤導的嫌疑。
手法三:虛構事實抬高產品身價。例如《清明上河圖》(書畫長卷復制品)號稱以故宮博物院所藏真跡為底本,由國家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永久收藏;《世紀偉人金鉆懷表》號稱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出具《國禮證書》。這些內容實際上子虛烏有。
手法四:偷換概念混淆產品實質。例如《毛澤東彩色金銀幣》、《齊白石國粹生肖幣》、《2007豬年賀歲幣》等產品,實際上只是紀念章,卻以“幣”自居。其實只要符合條件,并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郵政部門審批核準,均可制作和銷售此類紀念品,但一些廣告中卻冠以“國家權威部門破例、破格、特批”等用語,借此凸顯紀念品的唯一性,誤導廣告受眾。
個別媒體刊登推銷金銀幣的廣告中含有大量虛假信息,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銀行的信譽和形象,也誤導了消費者,使之蒙受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針對目前金銀幣收購市場假幣泛濫的現象,要提醒集藏投資者的是除了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金銀幣以處,學習貴金屬紀念幣的相關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以使自己對貴金屬紀念幣的真偽辨別能力更強,謹防上當受騙,從而確保自身合法權益,
![]() |
![]() |
上一篇:4個因素影響著金銀幣的價值
全國首家郵票錢幣收購中心,免費鑒定。 高價收購郵票、紙幣、金銀幣等,收購網是集銷售、收購、鑒定、策劃、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QQ客服:188756518
電話:010-82960029
手機:15001113788
Email:yp5151@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黃寺大街德勝置業大廈1號樓1011室